新闻动态

【诗韵麻城】第二季——《喜晴》_竹笋_梅子_自然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4:19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诵中华经典,传华夏文明。听《诗韵麻城》,做书香少年。麻城市教育局、麻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【诗韵麻城】第二季,敬请关注!

品诗词之美

《喜晴》

宋 范成大

窗间梅熟落蒂,

墙下笋成出林。

连雨不知春去,

一晴方觉夏深。

悟文化之韵

古诗注释

窗外的梅子已成熟,在枝头摇摇欲落;墙下的竹笋冲破泥土,迅猛拔节,转眼已成一片新林。连日阴雨绵绵,让人浑然未觉春天已悄然离去;雨过天晴后,才惊觉夏日已至深处,阳光正盛。

诗人介绍

范成大,字至能,号石湖居士,与杨万里、陆游、尤袤合称南宋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他晚年退居苏州石湖,远离官场纷争,专注于田园生活的观察与书写。这一时期,他创作了大量反映自然物候与乡村生活的诗作,《喜晴》便是其中代表作。

展开剩余80%

古诗赏析

前两句诗“窗间梅熟落蒂,墙下笋成出林”中,描绘的梅子成熟落蒂、竹笋成林,都是夏初特有的物候景致。在春末夏初,梅子蒂落是自然成熟的标志,就像春天的“句号”;而竹笋迅猛生长是初夏的“惊叹号”,“熟”和“落蒂”,呈现出梅子从成熟到自然坠落的状态。“墙下笋成出林”,“成”和“出”字,将竹笋从地下默默生长,到快速拔节、长成竹林的过程浓缩呈现,把初夏万物生长的蓬勃劲儿,生动展现出来。

后两句诗“连雨不知春去,一晴方觉夏深”,“连雨”描绘出持续阴雨的状态,在这样的天气里,人好像被蒙上一层感知的薄纱,沉浸在相对单调、重复的氛围中,不知不觉就忽略了季节的悄然转变,所以说“不知春去” 。而当“一晴”到来,阳光驱散阴霾,视野变得明朗,才猛然惊觉已深入夏天,“方觉”二字,把那种从浑浑噩噩到突然清醒、对季节变化后知后觉的感受,细腻传递出来。

诗词拔高

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,诗的前两句中,“落蒂”和“出林”这两个动词特别有力量感,好像能让人看见梅子坠落的瞬间和竹笋破土的动态。这种“动态捕捉”在诗词写作中叫“以动写静”。从雨到晴的切换,是“以天气写心境”的手法,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,此处妙在以天气变化暗合时光流逝的“心理时差”。阴雨连绵时,诗人沉浸在春日的氛围里,浑然不知季节已更迭;直到天晴日盛,才惊觉夏天已至。这种“后知后觉”的反差,既写出了时光流逝的悄然无声,也传递出一种对岁月匆匆的怅然。全诗没有一个“喜”字,却把“喜”的层次拉到极致。不是狂欢式的喜悦,而是一种参透自然后的通透:看梅子落蒂,懂“圆满即告别”;看竹笋出林,悟“新生即力量”;经晴雨交替,知“混沌与觉醒本是生命常态”。这种喜悦,是和自然和解的淡然,是与时光握手的从容。

嘉宾介绍

老师:陶文洁

麻城市第七小学老师,深耕教坛,以匠心守初心。她用灵动课堂点燃求知星火,以细腻关怀滋养学生心灵。她躬身成为孩子们最信赖的"孩子王",以童趣为笔、以热爱为墨,勾勒童年的缤纷画卷。

学生:司佳田

麻城市第七小学二(7)班学生,是活力四溢的运动小达人,也是班级里的“开心果”,喜欢运动和阅读。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警察,守护一方安宁。

学生:黄予璇

麻城市第七小学一(11)班学生,喜欢画画和唱歌,长大后希望成为一名有爱心,有智慧的人民教师。

学生:杨佑琪

麻城市第七小学二(8)班学生,喜欢打篮球和阅读。未来,渴望穿上笔挺的军装,成为一名肩负使命、保家卫国的钢铁战士。

学生:付楚媛

麻城市第七小学一(11)班学生,喜欢跳舞和画画。她的梦想是未来穿上白大褂,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。

点击观看视频

编辑:汪芬 毕静 丁轲 吴与亭

编审:谢正武

投稿邮箱:2816133494@qq.com

发布于:北京市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博鱼平台可靠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